歼教—1/红专503(原型机)
歼教-1(英文:ShenyangJJ-1),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研制的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该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和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因而在新中国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机制造了3架,用于全机静力试验和试飞。后来,因中国空军飞行员训练体制调整,没有继续研发、项目中止。
初教—5/红专501
初教5,是新中国仿制的第一种飞机,样机是雅克-18,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仿制和生产,曾命名为“1号机”和“红专501”。1954年2月,苏联全套图纸资料送至南昌飞机制造公司,4月试制工作全面展开,7月3日首飞成功,8月26日批准投入成批生产,1958年停产,共生产379架。
该机机身由合金钢管焊接成骨架,呈构架式机身骨架,机身前段及发动机整流罩为铝合金蒙皮,机身后半段由布质蒙皮覆盖;
机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组成,中翼为全金属结构,由两根大梁、8根翼肋等组成,中翼中装有两个容量75升的油箱。中翼与机身框架连接。外翼与尾翼的前缘、梁、翼肋等用铝合金制作;
布质蒙皮,发动机选用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的M-11FP5缸气冷式活塞发动机;
后三点式起落架,主轮半埋状收入中翼,尾轮固定不可收。纵列式密封座舱具有良好的视野。机上装有无线电收报机和机内通话设备。
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在建立南昌飞机制造厂。
1951年5月13日第一批建设者到达南昌,在国民党政府与意大利1934年合建的"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研究院”的旧址上开始了工作。当时只有一条1500米的碎石跑道,一座厂房,七座旧机棚,30多台旧机床。经过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建厂仅仅148天就开始修理从朝鲜战场上转下来的飞机。当年年底,南昌飞机制造厂已修理雅克-18型飞机38架。
1954年4月1日国家航空工业局批准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前成批生产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厂仿制成功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
初教—6
初教-6(中国代号: HAIG CJ-6 ,工厂代号: PT6 ,英文:Nanchang CJ-6),是中国自行研制的 螺旋桨初级教练机,长期服役于中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是中国空军初级教练机主力机型。
初教-6教练机为双座、下单翼、前三点式气动布局,动力装置是一台285马力的活塞-6甲(HS-6A)星型气冷9缸发动机,配双叶自动变距螺旋桨。初教-6机身、机翼和尾翼安定面采用全金属结构,仅副翼和舵面为金属骨架蒙布结构。该机装有全套飞行仪表,无线电通讯导航设备 。
初教-6于1958年7月27日首飞,1962年1月定型并生产5架原型机,后交付部队。初教-6教练机初期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螺旋桨。该机批量生产型号改用中国活塞-6(HS-6)发动机,额定功率198.5千瓦,配“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桨 。初教-6截止1986 年底,共生产各型飞机 1,796 架 ] (外媒报道,CJ-6/CJ-6A总产量超过2000架 )
歼教—5
歼教-5是在歼-5甲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全天候双座喷气教练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而在苏联,米格-17/19没有教练型,飞行员要在米格-15的教练型上训练。
歼教--6
歼教-6(代号:JJ-6),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简称:沈飞)在歼-6超音速歼击机基础上改型研制的喷气教练机。这是在歼教-5装备部队之后,中国教练机首次进入超音速飞机阶段。1966年10月,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批准了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上报的歼教-6改型设计方案,试制开始。1970年11月6日,歼教-6首飞成功。经过近三年的调整试飞,1973年5月,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教-6设计定型,自此歼教-6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并装备部队。歼教-6曾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国家。
歼教—7
歼教-7(代号:JJ-7),是中国在米格-21教练型基础上发展的双座高级教练机,由中航工业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负责研制。1981年起贵州航空集团以歼-7II战斗机为原型开始研制工作,1985年7月首飞,1987年定型。装备部队后用于作为歼-7、歼-8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行训练 。填补了中国没有高级教练机的空白
教--8(K-8)
教-8是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和巴基斯坦共同开发,由南飞公司设计制造的一种基础高级喷气教练机,也是中国第一种与国外合作研制、以外销为主的教练机。教-8可以承担对飞行员的全部基础训练和部分高级训练任务,包括起落、空域特技、航行编队、仪表飞行、夜航、螺旋飞行等训练科目,而且还可以担负武器使用训练任务。
轰--教5
轰教-5(英文:HarbinHJ-5),是中国空军用于培训轰炸机飞行员的轰炸教练机。该机是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测绘仿制的苏制乌伊尔-28教练机。轰教-5的仿制工作于1967年开始。该机1970年11月12日首次试飞,1972年正式定型,共生产约2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