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击机系列

2017-06-02
824

-5

-5(英文:Q-5A-5,北约代号:Fantan,中文:番摊)强击机,是中国参照-6(苏联米格-19)战斗机自行研制的一型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强击机。

-5,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原南昌飞机制造厂)于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种强击机。该机1958年开始研制,19656月首飞,同年底通过初步设计定型。该机有多种改型。强-5系列飞机自1968年成批生产,20121025日交付最后一架。

-5系列各型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成为中国对地攻击的主力作战机种之一。强-5强击机于1985年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中国第一种出口的作战飞机

强-5

-5甲,是中国在强-5基础上研制的核弹载机19704月,空军、三机部和核工业部派员到320厂,商讨将-5飞机改装成核弹载机,并实现甩投的可行性。在接到空军要求之后,南昌飞机制造厂(代号:320厂)于1970年正式开始改型研制特种武器载机。

为满足运载核弹的要求,320厂对强-5做了多项改进:取消了原有弹舱,在机腹部位设计一个较大的凹陷,采用半埋式方式挂装氢弹;借鉴了从美国F-4飞机残骸上缴获的推脱装置,设计了带有推脱装置的弹架,通过甩投方式保证氢弹与载机分离;加装一个时统开关,可以发出信号,告知地面测试飞行员拉起飞机投掷氢弹的时间,指挥部同时计算出氢弹爆炸时间。此外,飞机还装上了上仰甩投瞄准具、高精度弹伞延时器、专用核弹监测与控制系统、电动锁死弹钩装置等。此外,为了避免核爆产生的强光损害飞行员的眼睛,设计了座舱遮光罩,当投放核弹时,座舱遮光罩将自动关闭。

为了增大航程,强-5甲增加了燃油携带量,机内燃油增加到2155 升,机外燃油增加到1560升,共计3715升,增加的油量可以保证强-5甲携带核弹飞到核试验场上空甩投并返回。

-5甲的改型研制自19704月开始。197081日,第一架强-5甲上天,10月底完成6架飞机的改装任务。19711230日,试飞员杨国祥驾驶11264号强-5甲第一次甩投氢弹,由于推送装置电路短路造成氢弹连投3次没能投下,杨国祥驾机携带氢弹返航并安全着陆。197217日,试飞员杨国祥驾驶11264号强-5甲甩投氢弹试验成功[1]

-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中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中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甲型机身内增加燃油2155升,机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加装124厂的以燃气螺栓为核心的弹射式弹架;采用5714厂的上仰甩投瞄准具;加装核弹检测与控制系统、电动锁死弹钩装置。氢弹采用了高精度的弹伞延时器。甲型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了一种战术核攻击的手段,在对抗坦克集群时有较大实际意义。19711230日,该型26号机首次试验甩投氢弹。不料周总理之前询问的如果投不下去的问题应验了,该甲型机被迫带弹着陆。之后证明是一个关键螺丝旋多了一些。197217日,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

-5

-5乙,是为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1970年试飞,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机头改为下倾5度的钝头圆锥,座椅升高,这样飞行员向下的视野很好。机头改进的另一目的是加装火控雷达,采用的317雷达具有具有地形跟踪和回避能力。

-5乙型未正式装备中国海军,因为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强-5乙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并且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解决。

-5乙型曾经试验过挂YJ-8K(鹰击-8K空舰导弹19788月此方案通过审定。1978年到1980年,YJ-8的模型弹、自控弹均已试射成功。但强-5乙还没有定型,于是YJ-8的试射改为以24型快艇为平台进行,最后YJ-8发展成了舰舰导弹

-5乙型已经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

-5I

-5I型,是针对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于19774月开始实施的加大航程的改型机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型发动机等,改型机命名为强-5I

-5I的研制要求动力更强,加速性要好,攻击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涡喷-6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应用于涡喷-6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该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特点,排除了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改进后发动机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5I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该翼面的蒙皮、长桁条、梁、肋皆由碳纤维/646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这使强-5I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减重19.5公斤,零件数量减少29.5%,紧固件数量减少 45%,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提高了维护效率。

-5IA

-5lA,是进入1980年代后对强-5I型机载电子设备进行改进的型号,换装了新型射轰-l光学瞄准具,提高了对目标的射击精度,同时还增加了护尾告警器和干扰投放器,整体性能较强-5l型又有一定提高。强-5IA成为装备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主要机型

-5

-5(西方称为A-5B),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1970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型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250千克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 18830千克/千牛。

-5的主要武器为中国自行研制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弹。该系列炸弹弹体细长,弹道性能好,气动布局阻力小,适合装备在高速作战飞机上。简要性能参数如下:250-3型:全长2.1米,弹体直径0.28米,弹重217千克,装91千克TNT500-3型:全长2.87米,弹体直径0.371米,弹重469千克,装220千克TNT1000-3型:全长3.5米,弹体直径0.5米,弹重980千克,装431千克TNT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础上,发展了250/500/1000-4系列减速炸弹,超低空水平轰炸性能提高,已装备强-5使用。

-5

-5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1月,强-5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型出口巴空军。1983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这批飞机组装备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原来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

-5型在型的基础上,中国方面按照巴基斯坦的改进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制。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基斯坦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组合挂梁也改为整体铸造;换装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类的32项设备,座舱布置也有修改。

-5M

-5M,是国内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强-5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1986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

-5M计划使用功率加大的涡喷-6A发动机,单台静推力29.42千牛,加力36.78千牛。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刹2450千克,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千克,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5M1986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8月飞机总装完成,8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19889月,强-5M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5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千克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90毫米的火箭弹吊舱;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弹,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弹l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千克炸弹或760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50千克炸弹、PL-5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达到6634千克,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仍为12000千克。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平飞速度从M1.12增大到M1.2,即从1190千米/小时增大到1210千米/小时;在海平面高度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千米/小时增大到1225千米/小时。其他方面,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C相同。在携带2000千克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千米;飞高--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千米。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5K

-5K,是对外合作的强-5改进型。是在强-5的基础上加装法国汤姆逊公司及其它一些航电设备故型,主要包括大视场平面显示器、第二代机载激光测距仪、惯性/导航攻击系统、电视摄像机、无线电高度表、全向雷达告警系统、中央计算机、大气数据计算机等。K型在强-5基础上加装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和萨吉姆公司的LI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视显示器TMV630激光测距机。该机1991年试飞成功。

-5C

-5C,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强-519831月,强-5C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型出口巴空军。1983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C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C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批42架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C,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5C和歼教-7-7MG参加了87巴黎航展,当时是中国军用飞机首次较正式、较大规格的参加外国航展,引起了西方传媒不少注意。

-5D

-5M下马后,中国空军在强-5C的基础上开发了强-5D,在1990代后期首飞。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可能出于经费等原因,并没有实施。强-5D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探测装置和设备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RW-30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硬件与保留下来的8项原有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为了容纳新型设备和增设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外,对外翼也作了适当的结构修改。雍正球任强-5M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

根据1990年代初期空军提出的强-5重大改进要求,即具备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执行昼夜精确对地打击的能力。重点包括加装用于夜间攻击及飞行用的前视红外搜索跟踪吊舱,激光指示器低空导航吊舱以及为飞行员配备夜视系统;加装电了战吊舱及反辐射导弹,提高现代电子对抗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配备光电瞄准吊舱、飞行员夜视镜等;具备投放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加装激光制导炸弹;具各更强的电子对抗能力,添加主动电子干扰吊舱和反辐射导弹;换装新一代显示,导航及数据处理系统,提高战场感知能力和自主作战能力,不过,由于90年代初中国在相关设备、武器的研制方面仍处在试验室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加之当时的外部环境也不能保证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强-5的改进要求,以致这种改型到90年代中期也没能完全实现。但考虑到强-5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中国主要的空中战术打击力量,于是在降低标准后,一种被称为强-5D的改型在90年代中期由南昌飞机公司完成研制。

-5E

-5E,是强-5型的激光制导炸弹投放平台。该机外挂点减少到7个。但重要的是靠近翼尖的2个挂架上,可挂2枚中国产LS-500J激光制导炸弹。强-5E的航电设备和机载武器可以说是该型机变化最大的地方。它在强-5D的基础上加装,新一代机载计算机、惯性导航/GPS综合导航系统、新一代主/被动电子战系统、武器外挂管理系统以及用于目标搜索、跟踪和照射的前视红外吊舱。机载武器也改用中国新研制的5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这种制导炸弹在性能上相当于国外大量使用的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但在外形结构上却与俄罗斯的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相似,其战斗部装药量达到350千克。可以穿透厚1.5米的制筋混凝土或深10米的中密度土层,命中精度小超过2米。由于强-5本身载弹量小,所以LS-500J较轻,有效射程仅12千米。对于该弹的其他性能尤其是CEP。据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人士称,强-5E已携带LS-500J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较理想。在机体结构上,精确打击型强-5也有了一些变化,首先进步加大了机腹部的油箱体积,机腹部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外凸部分。从外观上看这个新油箱至少可以装下1000干克以上的燃油。由于机腹下增加了这个新型油箱,原来布置的4个武器外挂架被取消,所以其外挂武器的能力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其机翼下布置的6个挂架中只有位于中间原挂载760副油箱的挂架可以满足挂载5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的要求.因此一次只能挂载25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而机翼外侧挂架也不再用于挂载空空导弹,而是在加强结构强度后改为挂载400升副油箱。这样,精确打击型的武器外挂架数量虽然明显少于以前的各型强-5,但在同样携带l吨弹药的条件下,其作战能力及攻击效果有了极大提高。同时机内载油量增加了20%以上,其航程利作战半径也相应提高了15%,特别是在执行500千米以内的战术空中打击任务时显得游刃有余。新型精确打击型(攻击型,照射型)强-521世纪初期完成研制工作。经过试飞鉴定,其各项性能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2004年后开始了小批量生产。

从公开的照片,这批改进后的强-5与以前公开的强-5改进型相近,都加装机头探测系统,但不同的是新改进的强-5用大容量的副油箱替代了以前强-5的机腹保形油箱。本猪觉得有些网友说的有道理;强-5这个新改型可能用的是强-5D上面的容量为1150升的副油箱,以满足加大航程和作战半径的需要。除了副油箱,最令人感觉兴趣的是出现强-5机头下那个鼓包的特写;可以看见透明的黑色玻璃和里面的光学镜头,似乎可以证明强-5装备的是光电吊舱。

-5F

-5F,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平台,2000年首次露面。该机一般与强-5E协同作战,目前尚未见到该机携带任何武器。按网上未确定的信息,长约2米的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由成都研制,半埋入于机腹。该吊舱可为携带激光制导武器的空中平台指示攻击目标。1个该吊舱可同时指挥4个平台。在试验中,4架强-5E1架强-5F的指挥下,1分钟内投下8LS-500J激光制导炸弹,8个目标被同时摧毁。强-5F所携带的前视红外吊舱在性能上与美国在海湾陆争中大量使用的蓝盾吊舱基本相当,可以昼夜对地、对海实施搜索、跟踪和锁定。激光照射器既可为激光制导炸弹提供照射服务,又可为普通空地武器的使用提供支持,并具有辅助导航等功能。其电视、前视红外探涮器对地面目标的搜索距离根据气象条件不同分别为815千米不等,激光照射距离在510干米。

-5J

-5J,是强-5双座强击教练机中国空军长期以来都使用歼-6喷气式教练机来训练强-5的飞行员,由于这种教练机的使用时间已长达30多年。机体寿命已到限,同时随着一大批新型作战飞机的服役,歼教-6的性能也不再能满足新型作战飞机的飞行员的训练工作,囡此在进入2l世纪后,数量庞大的歼教-6机群开始大量退役,由歼教7和新代的练一8来担负新型机飞行员的训练工作。但是强-5的性能与歼教-6较为类似,而从强-5在中国空海军中的服役时间及在役数量看,该型机仍会使用一段时间.这就使歼教-6大量退役后如何保证强-5飞行员的训练问题凸显出来.而在强-5的基础上发展双座型教练机无疑是最便捷、最省时、效果也最理想的办法。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研制双座教练型强-5

20052月,被称为强-5J的双座型首飞成功,它在强-5单座机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座舱,舱内的仪表布局与强-单座基本一致,后座升高286毫米,获得5度的视野。但机内燃油明显减少,载弹量和航程都较单座型有所减少,可以执行5的所有飞行及攻击作战训练。

-6

-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种支援型战斗轰炸机(强击机), -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种可变后掠翼战机,主要仿制对象为前苏联 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3,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前身)主持研制,总设计师为陆孝彭,但此项目于20世纪80年代终止 [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6的研发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一批武器装备从埃及换了一批米格-23MC,并对其可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决定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强-6计划选用当时中华人民 -6共和国第一种可量产的涡扇发动机—— 涡扇-6WS-6)。在具体的研制目标上看,该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设计性能优于米格-23 [1]

-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种支援型战斗轰炸机(强击机),主要仿制对象为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3。虽然强-6最终仅存在于图纸和人们的想象里,但其部分技术后来用于飞豹-8改进型号上,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了 [2]

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5总设计师陆孝彭(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坚持下,决定在米格一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