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5
直--5型直升机,是由“哈飞”制造的我国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
直-6
直--6型多用途直升机,是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 。
直-7
直-7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央开始部署中国重型直升机的研制项目,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指示的目标很明确,要求这种直升机可运载一个排的兵力,这型直升机后来被命名为直-7。直-7采用六片桨叶的旋翼系统,装两台792涡轴发动机。然而,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投资研制两种重型直升机,为了全力确保由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承担研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直7直升机只得为直8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尽管直7项目下马了,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最大起飞重量达13000千克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8
直-8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法国超黄蜂直升机为基础仿制的一款中型直升机,该机在最初的研制过程中,曾经历过一些波折,但通过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款成功的中型直升机。但作为国产运载能力最强的直升机,直-8依然没能填补国内缺乏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空白。
直-9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
武直-10
武直-10为发展自Z-9B的中型专职武装直升机,全机净重约5543公斤,配红外热像仪,具备夜间作战能力。其主要任务为树梢高度战场遮断,消灭包括敌地面固定和机动的有生力量,兼具一定的空战能力,综合性能可与美国主力机种“阿帕奇”媲美。
直-11
直11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机种。原型是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
直-15
中国直-15直升机是中国新研制的中型通用直升机,欧洲直升机公司的编号为EC175,是中国哈飞和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研制的6吨级先进多用途中型直升机。直-15以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为目标,是世界上同级直升机里最环保,最舒适,最安全和最经济的机型。目前已经接到了100多架订单,其中主要来自欧美。
直-18
在2006年10月31日举行的珠海航展上,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的展台上出现了10吨级通用运输直升机的模型(也即现在的直-18),该机一出现即因其外型酷似美国S-70C “黑鹰”为国内外所瞩目。而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为直升机行业的发展制定了按吨位系列发展的远期规划,其中就有直-18直升机。
武直-10
武直-10的突然出现多少让人感到意外。而从技术和装备角度来讲,武直-10的出现却恰恰是最能平衡中国陆航装备需求与中国航空工业研发生产能力的方案。 众所周知,由于武直-10原计划采用的PT6C-76C发动机在由加拿大向中国出口时遭美国阻挠而作为代替的国产涡轴-9A发动机迟迟不能投产,导致武直-10暂时难以定型服役,无法满足陆航日益迫切的需要。因此,技术上完全源自直-9W而又具有比直-9W更高战斗力的武直-19自然成为中国陆航短期内代替武直-10作用武装直升机主力型号的最佳选择。
直-11
直-11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的轻型多用途军民两用直升机,直-11是我国直升机行业从专利生产、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机种,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机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全过程适航管理取证而研制的机型,还是在部队服役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机机种。
2004年12月27日上午,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的直-11武装型直升机,在位于景德镇市的吕蒙机场成功实现首飞。它标志着直-11武装型机改进改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是继直-11MB1型直升机研制成功之后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直升机产品系列化发展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直-11武装型机是在直-11型机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种轻型武装直升机,通过增加武器配置和安装武器火控系统及昼夜观瞄系统,成为可进行昼夜作战,具有搜索、识别、跟踪目标及对地和一定的对空攻击能力的武装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