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间收藏家的航空情怀

2019-10-21
167

一个民间收藏家的航空情怀


郑晖


这一天,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来了一位客人——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一野战军司令部高参、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教官陈权之孙。见到纪念馆馆长高建法,陈以就说:“我终于找到这里了,早就该来了。”陈以正在收集自己祖父的资料,却只在其他博物馆找到一张照片。听说杭州有更专业的收藏,他这才慕名而来。

  很多人都想不到,大名鼎鼎的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位于商业区的三楼。根据《杭州市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年)实施纲要》文件,杭州市红色资源点目录中首批共86个点,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是为数不多的私人藏馆,是馆长高建法一手创建的。

  高建法,土生土长的笕桥人,从小听着笕桥空军的抗战故事长大。新中国成立后,笕桥空军飞机每天在他头上掠过,这让他对空军有一种特殊感情。工作后,高建法喜欢上了收藏,起初也交过不少“学费”,后来,他收藏的兴趣渐渐转移到跟笕桥航校相关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藏品多了,他想跟人分享,就积攒资金租了房子做展览。2014年,他投资数百万元筹建创办了笕桥航校纪念馆,2017年10月,原馆更名为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

  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主要展示了中国空军从无到有的历程,特别是位于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发展史和中国空军在抗战中悲壮的空战历程。展览馆比较集中且有特色的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抗战前后的各种空军杂志和出版物。建馆过程中,高建法得到了很多社会组织和民间朋友的帮助,有的牵线搭桥提供线索,有的无偿捐赠藏品,让文物更好发挥作用。高建法将自己收藏的6000余件藏品向社会展示,免费参观,因为他觉得这是作为一个杭州人,特别是一个笕桥人应有的责任。

  高建法说,民办博物馆会遇到很多难题,资金来源是最主要的。收藏像个无底洞,一些珍稀藏品在少数专业藏家手里待价而沽,而高建法对抗战藏品只进不出,只想不断买进,从不考虑藏品流通,因此资金更紧张了。“即使再困难,我也一定要办下去,不会放弃的。”高建法的想法很坚定,因为自己的做法特别有意义和价值。

  这几年,有许多海内外朋友和抗战老兵的后代到纪念馆来,高建法认为,这是一种寻根和缅怀。今年8月,一名在英国留学的17岁姑娘特地从老家辽宁赶来参观。参观结束后,她问高建法能否接受她的捐赠,因为她希望纪念馆能做大,能更多地传达空军先烈的精神。高建法婉拒了姑娘的好意,劝说她好好读书、报效祖国,这才是最好的传承和弘扬。“每一次努力付出最好的回报就是这座城市对你的认可,是乡亲们的认可。”高建法说。

  倾尽私人所有,操持公共之心;醉心文物抢救,弘扬红色精神。高建法坚持航校展馆梦,靠的是文化情怀,是做事匠心,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