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津的退休老人,用了3年多时间,自费寻访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英雄,还原60多年前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空战,留下57万字的长篇纪实《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唤起久远的记忆——
永不褪色的血性
本报记者 杨寿清
经过党史、军史研究机构和外交部门近两年的严格审定,《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终于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今年1月,当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样书时, 68岁的戴逵贤长吁了一口气。这是他计划中的“中国空军战史纪实文学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中日空战记》,还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空军与侵华日军的惨烈空战,于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那部书出版之后,他的南开中学同学、同期入伍的空军战友、军旅作家王玉彬、王苏红夫妇说:老戴,你写了国军的空战,何不再写一部共军的空战,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军在朝鲜上空的较量,更是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呀!王玉彬、王苏红还将多年积累的史料提供给戴逵贤,鼓励他一鼓作气,再现这段历史。
戴逵贤也正有此意,人民空军建军70年,真刀真枪的实战,便是在朝鲜战场上。那是初出茅庐的新军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军的碰撞,并且战而胜之,一鸣惊人。有多少精彩驻留长空!说干就干。戴逵贤马上着手采访。一年时间里,他自掏差旅费,遍访当年志愿军空军老英雄及烈士亲属,查阅档案资料,拿出了57万字的书稿。其后,是送审,等待……经过有关部门严格审定,终于在今年1月付梓成书。
站在今天的视角,当中国军队吹响新时代强军号角之际,用“对决”回望60多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中美空战,使得这部纪实作品有了非同寻常的思想意境。4月11日,戴逵贤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承,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望,追寻人民空军成长的足迹,追寻人民军队的初心和血性。
初心与血性,正是那一代军人永远被铭记、永远被仰视的历史记忆。
迷一样的“东方精神”
上世纪50年代初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不对称的战争。几十年来,中、美、苏(俄)、朝、韩等相关国家针对这场战争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已经出版的专著难以计数,立场观点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基本结论是相同的:这场战争是自二战之后第一场“最具现代战争形态”的局部战争。作为战场主角之一的美国人承认“美国及其领导的联合国军,败在了共产党(中国)军队的手下”。但美国人很困惑,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怎么会败给一支“叫花子”一样的军队。尤其弄不明白的是,拥有最强战力、最多王牌飞行员的美国空军,竟然被刚刚成军一年的中国空军击败,这简直是天大的羞辱。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若干年来,中国人在朝鲜上空的表现,如迷雾般罩在五角大楼将军们的脑海里。
戴逵贤也是带着相同的疑问展开寻访的。当他走近往日英雄,阅读过往史料,通过口述实录,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之后,他由衷地赞叹那一代英雄儿女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勇敢和为国家民族、为崇高理想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伟力。
中美空战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当时的美国空军在朝鲜战场的飞机数量保持1100多架,最多时达到2000多架,并且拥有许多经历过二战的飞行上千小时的王牌飞行员。而我空军仅有米格-15飞机54架,飞行员58名,平均飞行22小时,多数人连地靶也没打过。战争初期,骄横的美国空军在朝鲜上空是有绝对制空权的,他们的飞行员吹着口哨、嚼着口香糖,逛风景一样攻击任何他们想要攻击的目标。他们根本就不相信红色中国敢拿成军仅一年的空军到朝鲜上空“鸡蛋碰石头”。但是从杜鲁门到麦克阿瑟,都忽视了他们面对的对手是谁。雄才伟略的毛泽东在1950年11月朝鲜战争初期,即面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朝鲜战争可能出现停战谈判,空军要抓紧时间参战,以求得战斗锻炼。并给刘亚楼“减压”:初次打仗不要设想一鸣惊人,一鸣则已,不必惊
人。毛泽东的目光看到了更远的天空。
谁也没有想到,弱小的人民空军真就“一鸣惊人”!1951年1月21日首次交手,空4师28大队大队长李汉即击伤敌机一架。29日,李汉又击伤敌机各一架。初战牛刀小试,一举打破“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参战人员以极大的鼓舞。自此之后,在朝鲜的上空,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开始了“恶梦般的航程”——从1951年1月至1953年7月,志愿军空军共击落美空军、海军飞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我方共被击落223架,击伤151架,牺牲飞行人员116名。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骄人战绩。当时的空军,都是由陆军成建制转隶的,飞行员也是从陆军千挑万选来的,都是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有的还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但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训练大纲规定的课目。他们有个共同的优点,就是“不怕死”,冲着敌机就迎头过招。开始美国人搞不懂,这是什么战法?教科书上没有啊!后来明白了,中国空军根本就没有战法。这种敢在空中 “拼刺刀”的劲头,被美国人称为“迷一样的东方精神”。
戴逵贤在书中揭开了这个“迷底”。他认为,中国军人是在为正义而战,为国家民族的尊严而战,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这种理想与情怀所滋养的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是生长在骨子里的。这种无私无畏,敌人没有,所以不能理解。
美国人后来承认,他们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在地面,美国人遇到的是最英勇善战的中国陆军;在空中,美国人碰到了智慧与勇敢高度复合的中国空军。中国空军在朝鲜上空赢得的是“史诗般的胜利”。
写史也为观今
戴逵贤有过25年的从军经历,1991年转业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工作,退休时已是高级编辑。谈到这部书采访和写作的感受,戴逵贤说:作为军人,我内心是有英雄情结的。我一直仰视那一代军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面对强敌,毫无俱色,表现出的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气慨,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倔的精神意志的生动写照。
戴逵贤仔细研究过,在朝鲜战场上,我人民空军与美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没有代差,我军的米格-15及后来的米格-15比斯,与美国空军的F-84、F-86,同属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但在训练水平上,我们与美国有极大代差。美国飞行员是多少吨燃油和炮弹喂出来的飞行“老油条”,而我们的飞行员呢,清一色的新兵,多数人参战前甚至没打过实弹。这样的不对等,还体现在战法、后勤补给、多机种协同等方面,我们与美军不在一个档次。但从战果看,战损比是1:1.36,我们占上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美国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中国人也未必明白这是为干什么。
随着采访的深入,戴逵贤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许多话“不吐不快”。看看我们的周边,看看我们的东海和南海,看看今天某些国家的霸道嘴脸,你敢说今后中国无战事?今天我们与世界军事强国的距离虽然缩小,但代差依然存在。朝鲜战争作为新中国的立威之战,打得扬眉吐气,靠的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血性之气。毛泽东同志早就有过论断,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是人的精神伟力。抗美援朝战争,无论是陆战还是空战,雄辩地印证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戴逵贤坚信,未来战争中,人的精神因素仍然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个民族有这样的光荣传统,有这样一支血性张扬的人民军队,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很显然,戴逵贤写史背后,关注的是当下。他希望从英雄史实中解读制胜的密码。人民空军是从摇篮中直接起飞的,但就是这样一群羽翼未丰的“雏鸟”,却折断了“老鹰”的翅膀,而且涌现出一大批空战英雄。当美国人获知击落他们王牌飞行员的对手张积慧、韩德彩是放牛娃出身时,他们对这样的对手有了彻骨的敬畏。1995年,被韩德彩击落的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美军规定,击落5架敌机为王牌飞行员,击落10架敌机为“双料王牌”——记者注)费舍尔在北京拜访曾经的对手、刚刚从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任上退休的韩德彩时,对记者说下了这样一段话:当我知道韩将军的经历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到今天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他的飞行时间只是我的一个零头。
当然,更不可思议的是,时间和经验左右战绩的“空战法则”,被“泥腿子”出身的中国空军完全颠覆了。李汉、王海、林虎、刘玉堤、侯书军、邹炎、耀先、逯松亭、禇福田、刘志田、李永泰、杨振玉、赵宝桐、郑长华……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在若干年后,仍让曾经的对手敬仰。1985年,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访问中国,对时任中国空军司令员王海说,我想亲眼看一看当年你打下我时驾驶的米格-15。在北京航空博物馆,他在那架有9颗红星的英雄战机前拍照留念后,对王海将军说:“不打不相识。”
相逢一笑泯恩仇。作为对手,加布里埃尔这句话意味深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戴逵贤要写一部志愿军空军朝鲜空战史,受到空军战友格外关注,他们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尽己所能提供线索和帮助。
在沈阳,战友段清立夫妇陪他拜谒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大连,战友黄安阳带他去医院去看望当年28大队首次参战的十英雄中的三位健在者。在青岛,年已九旬的老英雄高翔接受访谈时告诉戴逵贤,当年我击落过F-104,那样落后条件,不照样把敌人揍下来了?今天我们的装备已经大大进步了,鸟枪换炮了,但是敢打敢拼的作风斗志不能丢啊!
一些过世的英雄后人们听说戴逵贤要写他们父辈的英雄故事,都后悔对父辈了解得太少了。戴逵贤说,那一代人极少夸耀自己的战功,即使对子女们,也是点到为止。这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这也更使我有了一种紧迫感,要尽快完成书稿的采写。我担心时间来不及,因为有些老英雄已经风蚀残年。就在书稿送审的时候,先后有刘玉堤、林虎、耀先三位空战英雄逝世。
戴逵贤与时间抢英雄,为历史留遗存。2015年11月,书稿完成,航空博物馆的马琪主任看了书稿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和鼓励,并将书稿推荐给了航空工业出版社的刘宁主编。
刘主编也是快人快语,看了书稿,当即表示:这书我们出了!马上组织所需上报材料,送审报备。
接下来的就是一年多难熬的等待。因为事涉军史,又是敏感题材,这部书稿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军事科学院、中联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层层审核,说它是“过五关”一点不假。
《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面世之后,立即在军内外引起反响。空军一位退休将领找戴逵贤要走40本书,说一定要送给空军领导和机关部门的同志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写的是人民空军的本来。知本来,才能向未来。
出版社要戴逵贤用一句话推介这本书,他写道:以鲁迅先生说,当人被老虎追到走投无路时,你也不妨咬它一口试试。这本书以新的视角和鲜活的语言描绘了当年朝鲜空战中咬了老虎一口并取胜的空战英雄们。
戴逵贤说,这场被世界军史专家公认的绝对不对等的空战,应该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教科书。今天,我军正在实现强军目标,新时代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这也正是一代代中国军人生生相传的基因。有关这场战争的胜败早已见分晓,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谈判之后,联合国军代表、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留下颇为经典的一句话“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 诡异的是近年来,一些怀疑这场战争结果的言论竟然堂而皇之成了“证史之说”,这种虚无历史的倾向值得警惕。怎么办?唯有用史实回击。
他记录人民空军国土防空作战史实的书也正在筹划之中,完成之后,将与《中日空战记》〈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一起构成“中国空军空战史三部曲”。他说,这些史料的重新发掘已经非常紧迫,因为当时的参战人员很多人不在世了,健在者也都是高龄,不赶快采访就来不及了。
一个已经离开部队多年的退休老人,为什么还如此痴迷于军史的发掘?戴逵贤动情地说,这是一种军人情怀、英雄情结吧。英雄们的奉献、先烈们的牺牲,是悲壮的,而忘记历史是悲哀的。一个不尊重自己英雄的民族,也不会得到世界尊重。一个正走向世界的强国、大国,应该学会和记住,永远尊重英雄,缅怀英烈、善待烈属。我并不图名,也不图利。我所以写他们,就是要用白纸黑字记录他们是为了谁而死,为了什么而战。我所以写他们,就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记得长远些,记得的人多一些,唯有这样,他们的精神和灵魂才会永远护佑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安宁。如能这样,我心亦安!
现在,“三部曲”的前两部都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北大、清华、人大图书馆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收藏。戴逵贤感到欣慰:因为那些不朽的英灵和英雄的赫赫战功,安放在了国家记忆的层面,这是对那段血性荣光最好的记忆。这血性永不褪色。